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

分析测试中心举办电子显微学系列学术讲座

时间:2023-09-07来源:分析测试中心点击:221

95日,分析测试中心邀请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FAU)微纳米结构研究所终身职位高级研究员吴明健博士、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固态研究所终身职位研究员王红光博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魏现奎教授、南京大学亚原子电镜中心主任邓昱教授来中心开展4场学术讲座。校内外师生共计30余人参加讲座。讲座围绕材料微结构与结构相变、结构调整与先进显微学方法等展开交流探讨。

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王毅首先对4位教授及参会师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向参会师生一一介绍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成就。他指出,随着电子显微学方法与表征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表征技术为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可能,也促进各领域研究方向不断细分化、应用需求逐步差异化。这些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以更全面、严谨地理解材料特性,对未来各种领域的创新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吴明健博士作了题为《有机薄膜和太阳能电池的结构见解:从纳米形貌到纳米微晶的演变》的学术报告。报告重点介绍了使用TEM系统地表征OSC和有机薄膜的结构,从使用分析方法的纳米学到使用EF-SAED断层扫描评估它们的纹理,以及使用剂量高效方法4D扫描共聚焦电子衍射(4D-SCED)探测局部结构信息。会上他详细分析了将这种技术与最先进的混合像素直接电子探测器耦合时的优点。他认为,高剂量效率和高角分辨率的独特组合使4D-SCED成为研究束敏感有机薄膜和太阳能电池复杂纳米级结构的理想技术。

 

王红光博士围绕《量子物质异质结构的结构和功能的原子尺度研究》展开讲授,他结合课题组对新兴材料的TEM研究的几个典型例子,阐述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和光谱学在推进对材料基本机制的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先进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谱学技术已成为研究材料原子尺度结构和基本性质的有力工具。通过结合这些技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局域性现象,如界面现象。这种深入的理解有助于识别结构-性能相关性,从而设计和优化具有各种应用定制功能的材料。

 

魏现奎教授主讲《铁电锆钛酸铅中的微结构与结构相变研究》,报告中他着重介绍利用像差校正透射电镜中的负球差及相关成像技术在锆钛酸铅PZT两个成分点附近的研究发现,并对这部分内容作了简单的介绍与展望。他表示,化学组分、畴结构调控及结构异相构筑可有效提升铁电及压电陶瓷的各方面性能,在经典的PZT体系中仍有许多结构方面的未解之谜有待研究。

 

邓昱教授以《低维钙钛矿材料应变、光、电场微结构调控的原位电镜研究》为题,分享了利用聚焦离子束和球差矫正电子显微镜平台对钙钛矿亚微米柱、量子点、纳米棒、薄膜材料开展亚原子分辨原位研究的进展情况。他指出,低维钙钛矿结构功能材料在能源、电子领域有广泛、重要的应用,研究该类材料在应变、电场、光等条件下发生的微结构变化和晶体缺陷的生成,对于揭示钙钛矿材料使役条件下失效机制,以及调控其微结构、缺陷态进而改进性能,都兼具基础和实践价值。

 

4场报告结束后,参会师生们仍久久围绕相关问题互相交流研讨,气氛十分热烈。分析测试中心举办本次电子显微学系列学术讲座,旨在介绍先进电子显微学方法和表征技术及其应用,通过深入了解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引导分析测试技术创新,又通过分析表征技术的创新促进相关科学问题的解决。

 

分享: